缺鐵性貧血是世界范圍內的營養(yǎng)性疾病,已被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列為全球四大營養(yǎng)性疾病之一。其中嬰幼兒群體為高發(fā)人群,我國7-12個月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發(fā)病率更高達20.8%。研究表明,缺鐵性貧血影響嬰幼兒認知、學習能力和行為發(fā)育,幼兒期的缺鐵性貧血對智力和體能的不良影響是不可逆的。
在物質匱乏的年代,孩子吃得不好,營養(yǎng)跟不上,是形成缺鐵性貧血的主要緣由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寶寶的飲食經歷了質的飛躍,變得更為豐富多樣,可缺鐵性貧血發(fā)生率仍居高不下,特別是6個月-3歲的嬰幼兒,這讓很多家長困惑不已。其實,“吃得好”和“吃得對”還是有區(qū)別的,科學喂養(yǎng)仍然是被許多家長忽視的一門功課。
吃得好=營養(yǎng)好?“鐵”定出問題
1、母乳瑜不掩瑕,營養(yǎng)難以為繼
母乳富含各種營養(yǎng)素,吸收率高,是嬰兒最佳的天然食品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母乳中的成分會發(fā)生變化,比如蛋白質含量減低,脂肪含量逐漸增高,4個月以后母乳中的含鐵量會驟減。此時又是寶寶生長發(fā)育最快的階段,足月兒1歲時的體重能達到初生時的3倍,早產兒可增至5-6倍,隨著體重增長血容量相應增加,胎兒期從媽媽體內得到的儲存鐵又逐漸消耗殆盡,母乳中的鐵含量又減少,供應不足加之需求增加,就更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(fā)生。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,則易致缺鐵。此外,人奶、牛奶和谷物中含鐵量均低,難以滿足嬰幼兒的發(fā)育需求,如單用奶類喂養(yǎng)又不及時添加含鐵較多的輔食,也會發(fā)生缺鐵性貧血。因此,不管是母乳還是人工喂養(yǎng),4月齡后都要關注補鐵事宜,如有需要可額外補充鐵劑。
2、食補棋差一招,吸收才是關鍵
面對寶寶缺鐵性貧血,不僅要攝入含鐵豐富的食物來補充足夠的鐵,保證鐵的吸收和利用效果也很重要。很多人都知道補鐵的時候同時補充維生素C可以促進鐵的吸收,但相當一部分家長并不知道維生素A和鐵元素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研究顯示,缺鐵性貧血的孩子中有68.3%存在維生素A缺乏或不足的問題,在鐵劑治療基礎上給予維生素A輔助治療,可顯著提高缺鐵性貧血的治愈率,“鐵+維生素A”的補充效果明顯強于單純補鐵。此外,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含有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質,可抑制胃酸的分泌,阻礙鐵的吸收。除了脂肪含量高的食物,乳制品、茶、咖啡、碳酸飲料也會造成鐵元素的不吸收,它們最好和補鐵食物及補鐵劑相隔2-3小時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