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“流落”異國,別無選擇,一切交給學校安排。既是行之有年、廣受歡迎,想必學校與家長都已形成同一陣線,我們就不要拿臺灣的那一套“教育意識形態(tài)”去頑抗,快快翻開課程介紹要緊。
第一期有七門課:“氣流與飛行”、“星系的故事”、“研究與多媒體”、“機器人”、“拯救海洋”、“神秘的疾病”、“天災”。
每門課都附有課程介紹、任教老師(由四五六年級老師擔任)、概念/能力要求(如:需具有研究、高級思考、寫作、搜集資料、呈現(xiàn)、團隊合作等能力)以及特殊要求,如:需家長協(xié)助使用CSU大學圖書館、需準備色筆等。
第二期有九門課:“太陽系”、“華麗的顯微鏡世界”、“詩集”、“數(shù)學/多面體城鎮(zhèn)”、“CSI鑒識科學”、“電腦藝術”、“機器人”、“奧林匹克數(shù)學”、“野外探險”。
看著選課單,我都想去上課呢!尤其CSI鑒識科學,課程介紹提到“你會學到讀指紋、分析筆跡”,我常看《CSI犯罪現(xiàn)場》影集,充滿未褪的福爾摩斯情結,頗覺新奇。野外探險也不錯,需擇定地區(qū)研讀相關的社會學、自然生態(tài)資料,設計出自己的“探險地圖”,需交報告。
姚頭丸選了“機器人”課,四五年級學生二十一人,分五組,每組需討論、設計弄出一個會動的機器來。能力要求提到,需具有科學、數(shù)學、工程概念,能解決問題、團隊合作。十月開始上BEAT課,每周一到四,共四天,下午最后一節(jié),一小時。分量不輕。
我仔細研讀所有課程介紹及能力要求,出現(xiàn)最多的字眼是:要有研究能力、思考能力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、寫作(需交報告)、團隊合作。
這是小學嗎?十、十一、十二歲的孩子懂什么?不是應該叫他們:安靜,不要講話,注意聽,快快把黑板上的題目抄下來回家做兩遍。
如果我們從頭回想這所學校所標舉的十項特質,“Whoweare”自我探索,主科能力分班,成績單表列非學科能力評量,一周開設四小時BEAT選修課……這種種作為,讓我合理地推測,這不是小學,是一所小大學。
為什么?我想問為什么?
我更想知道,從這套理念訓練出來的孩子會如何看待知識、社會、世界與人生?如何面對難題,尋求解決?
不打小孩,難道不怕他們將來變壞嗎?不辱罵,難道不怕長大目中無人嗎?回家功課只有一樣外加閱讀二十分鐘,不怕敷衍造假嗎?假期不給功課,不怕孩子松散嗎?暑假沒作業(yè),不怕懶散、學習欲降低影響國家競爭力嗎?不補習,不怕將來贏不過人家嗎?不寫測驗卷,不怕考試吃虧嗎?
我無法回答。真的無法回答。